和2005年的那趟土楼行相比,通往土楼的公路已今非昔比,10月18,19日在漳州文联和美协的陪同下,我们一行7人且看且停,在这神秘的闽西南村落行走,在这世外的土楼流连,从和贵楼,怀远楼到田螺坑,塔下,土楼的庞大与奇特,和来自漳州的艺术界朋友的热情出乎你的想象之外。山清水秀,人杰地灵的漳州市南靖县的土楼群就在离厦门200多公里的地方。
土楼内部
怀远楼
怀远楼位于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东部,建于1905-1909年,是建筑工艺最精美、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。楼门上有楹联“怀以德敦以上籍此修齐遵祖训,远而山近面水凭兹灵秀育人文”。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(文字介绍摘自百度百科)
塔下土楼
塔下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西部,是首批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。被誉为“闽南周庄”,这个村的历史悠久,建于1426年,现有300多户人家,土楼沿河而建,并非常均匀地分布在两岸,土楼形态丰富,有常见的方形、圆形土楼,还有围裙形、曲尺形土楼,最独特的是还有浙杭水乡模式单院式土木、砖木结构的吊角楼,形成大楼带小楼、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。(文字介绍摘自百度百科)而最与众不同的数下图中的这几支石龙旗杆。
塔下这支客家先民,自古就有敬教重才的优良传统。德远堂楼内炽昌庭的对联:“世间善事忠和孝,无下良谋读与耕”,就体现了“兴诗立礼”的儒家思想,告诫后代要注重礼义,读书求进。中举、中进士或取得一定官职的乡贤,可在祠堂前树石龙旗杆,藉以激发人们努力向上。因此,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,族中有14人获得举人、进士学衔,便先后树起14支石龙旗杆,那一支支石龙旗杆,成为塔下张氏族人笃重文明教化传统文化思想的象征。(文字介绍摘自百度百科)
我们下榻的云水谣古村落的土楼会所,也是漳州美协创作基地,小桥、溪水、古榕树,完全的世外桃源。
从左到右:来自北京的收藏家梅子先生,来自厦门的我,来自丹麦艺术家LARS先生,梅子夫人罂之,来自香港的艺术爱好者玛娜女士,来自台湾的收藏家郭明辉先生,来自瑞典的艺术家王彤先生。因为艺术,五湖四海的我们相聚在闽西南。我们于下榻的云水谣古村落的土楼会所留影纪念
艺术家聚在一起就是探讨艺术。左一:漳州市文联副主席黄良弼先生,左二:漳州市美协主席庄毓聪先生,左三:漳州市美协秘书长卢果先生,依次:郭明晖,梅子,王彤,LARS先生在欣赏卢果的速写。
田螺坑村,属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,是一个土楼村落,由1座方形、3座圆形和1座椭圆形共5座土楼组成,居中的方形步云楼和右上方的圆形和昌楼建于清嘉庆元年(1796年),以后又在周边相继建起振昌楼、瑞云楼、文昌楼。五座土楼依山势错落布局,在群山环抱之中,居高俯瞰,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,又像是飞碟从天而降,构成人文造艺与自然环境巧妙天成的绝景,令人叹为观止,是民居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。2001年5月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(文字介绍摘自百度百科)
田螺坑画院的欢迎条幅
他们手捧的是田螺坑画院发给的聘书,作为田螺坑画院的艺术顾问。
漳州文联和美协的交流座谈会是我们这次土楼行的序幕。土楼行结束了,而更多的交流活动在进行中,好的开端就会有好的收获。
评论